【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怎样才算好妈妈?心理学家用“容器”做比喻,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秘籍君 相信每个宝妈在生娃后,都立志要做一个好妈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可是,究竟什么样的妈妈才算好妈妈? 评价妈妈,要以孩子的角度来考量 这个社会给女性定义

文|秘籍君

相信每个宝妈在生娃后,都立志要做一个好妈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可是,究竟什么样的妈妈才算好妈妈?

评价妈妈,要以孩子的角度来考量

这个社会给女性定义的标签太多了,他们认为传统好妈妈首先得是温柔贤惠的,现代职场女性显然不吃这一套。

如果温柔贤惠的才是好妈妈,那个性要强、奋发向上的就不是好妈妈了吗?况且每个女性的性格不同,能简单通过“温柔”来定义“好”和“坏”的标准吗?

既然是评价妈妈,自然要以对孩子好的角度来考虑,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心理学家荣格曾用“容器”(container)来做比喻,道出了好妈妈的本质。

好的妈妈应该是好的“情绪容器”

荣格认为,好的妈妈对孩子来讲应该是好的“情绪容器”。她能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绪,好的、坏的,开心的、绝望的、快乐的、悲伤的......在自己这里加工成较为“温和”的情绪后,再传给孩子。这样孩子的内心会更加平静,心智也就得到了进一步成长。

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妈妈并不多。多数妈妈更倾向于是这样的:

●忽视型妈妈: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没有回应

心理学家武志红经常讲起他的小时候,说那时候妈妈得了抑郁症,也会努力对孩子好,但无论他有什么情绪,不管是伤心地大哭还是开心地大笑,妈妈脸上的表情永远是淡淡的,她无法给予回应。这也导致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出自卑、孤僻的心理困境。

现实生活中,不管妈妈因为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沉迷于手机也好,自身状态不佳也好,不能给予回应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无疑于“绝境”,尤其是婴幼儿时期。

毕竟这时候孩子的自我认知才刚萌芽,一切都要依赖最亲密人的反应才能朦胧得知“我是什么”。如果妈妈不回应,孩子就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值得被爱的,较难自信。

●暴躁型妈妈:见不得孩子哼唧或者哭,会因此骂孩子是窝囊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孩子在身边一直哼哼唧唧或者哭哭啼啼,慢慢就会把自己的性子磨没,甚至动手打一顿让他闭嘴。这样的妈妈,会养出依赖型人格的孩子。

哼唧或哭泣,是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暴躁型妈妈动手阻止孩子宣泄,并变本加厉地辱骂孩子,会让孩子内心的感情抒发通道关闭,慢慢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鸵鸟型妈妈:承受不了孩子的情绪,会逃跑

同学曾经跟我说,她妈妈到现在还是一副小女孩的样子。小时候她跟妈妈讲班里哪个同学欺负她,妈妈的反应居然是“我不听我不听,我管不了这个!”从此她知道,妈妈“很不靠谱”。这虽然造就了她遇事自己摆平的强势性格,但看到仿佛自己女儿一样的妈妈,她依然会感到心累,因为自己好像没有童年。

做妈妈,如何当一个好的“容器”?

认真倾听。好妈妈是个绝佳的“情绪容器”,孩子在诉说自己的委屈、不平或者痛苦时,她不会逃跑不会排斥,而是温柔倾听。等孩子宣泄完毕之后抱抱孩子,说“你还有我”。

这一系列的动作看似没有作为,却能给孩子极大安慰,因为孩子觉得“自己被看到了”“自己的感受是被认可的”。他们会因此心生信任,放心探索外部世界。

积极反馈。孩子因为自身认知有限,需要妈妈给予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倾诉完自己的苦恼或困惑后,其实是希望妈妈给予指导的。这时妈妈如何应对十分重要。想要孩子真正成长,我们不提倡妈妈一刀切地包办,为孩子直接提供解决办法。但妈妈可以用话语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想出一个甚至多个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说自己在学校总被某个小朋友推搡,妈妈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告诉老师”或者“你也推她呗”,而是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她老推你?

如果孩子说出原因,是自己排队走得慢了,或者是她也常常推别人,就再引导孩子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好的“容器”型妈妈一定是情绪平稳、波兰不惊的,这样才能接得住孩子的所有情绪。

这需要妈妈在平时修炼出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过想要做到这点并不简单,或许是因为原生家庭原因,妈妈们在面对孩子情绪爆发时难免会自责、逃避或者干脆自己也爆发,但“深呼吸”和“逃离发火现场”两个法宝,能防止妈妈的情绪恶化,常常练习,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就会越来越自如。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zonghexinwen/2020/0918/395.html


上一篇:广州心理咨询:一位催眠师的精彩与单调—李建
下一篇:死刑犯受刑, 为什么法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