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宝沛 张 雷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 系,香港) 心理科学进展 2012,Vol. 20,No. 9,1467–1478 DOI: 10.3724/ 摘要:妒忌是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优势时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感受

吴宝沛 张 雷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香港)

心理科学进展 2012,Vol. 20,No. 9,1467–1478

DOI: 10.3724/

摘要:妒忌是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优势时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包括特质和状态两种界定角度。相似性、自我相关是妒忌的近因,资源竞争则是妒忌的远因,前扣带皮层、腹侧纹状体和腹中侧前额叶是妒忌加工和识别的相关脑区。妒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攻击行为、道德行为、幸灾乐祸、亲社会性以及业绩表现。未来研究可以在善意妒忌、内在机制、进化视角、文化差异等方面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 妒忌;嫉妒;敌意; 社会情绪;社会比较;进化心理学

分类号 B849:C91

妒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Foster,1972; Schoeck,1969)。历史上,跟妒忌有关的故事曾经在东西方的文化典籍中反复出现:该隐因为妒忌兄弟亚伯被神宠爱而杀害了他,庞涓因为妒忌孙膑的才干而设计陷害使他致残。现实中,由于妒忌而导致的人际冲突以及恶性犯罪(e.g.,Schoeck,1969)更是层出不穷,留美学生卢刚因为妒忌而枪杀导师和同学即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理解妒忌心理对于人们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妒忌的关注也日益增多(夏冰丽,朱丽娟,郑航月,2008; 杨丽娴,张锦坤,2009; Smith & Kim,2007)。本文试图从妒忌的界定、机制、效应以及群际关系的角度,评述已有研究(特别是最近10年)的成果,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路向。

1妒忌的概念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妒忌是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东西时体验到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e.g.,Parrot &Smith,1993; Takahashi et al.,2009)。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妒忌(envy)一词,同时带有羡慕的含义,不过羡慕被认为是一种抽离了敌意之后的善意妒忌(benign envy),不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妒忌(Smith & Kim,2007),而敌意对于妒忌来说是必要成分(Miceli & Castelfranchi,2007)。因此除非明确说明,本文中的妒忌是指含有敌意成分的真正的妒忌(envy proper,Smith & Kim,2007)。

1.1 妒忌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把妒忌跟嫉妒(Jealousy)混淆,这与嫉妒具有更加宽泛的语义有关(Smith,Kim,& Parrot,1988),即嫉妒除适用于社会关系或亲密关系之外,也有妒忌的意思,但后者通常不用于涉及到第三者的嫉妒场景(汉语中有类似现象)。即使在心理学中,不少研究者也容易把嫉妒跟妒忌混淆(如曹蓉,王晓钧,2007),使用妒忌的概念同时采用嫉妒的量表(如杨光艳,2007)。而实际上,妒忌跟嫉妒是两种不同的概念(Smith &Kim,2007)。第一,两者内涵不同(Parrott,1991):妒忌跟渴望拥有某种东西有关,通常涉及两个人;而嫉妒跟担心亲密关系被破坏有关,一般涉及第三者。第二,两者情绪体验不同: 多项研究表明跟妒忌有关的情绪体验是羞耻、挫败、自卑、渴望和敌意,而跟嫉妒有关的情绪体验包括怕背叛、不信任、焦虑和愤怒(Haslam & Bornstein,1996)。第三,两者社会接受程度不同: 妒忌带有的敌意通常不被社会接受,因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相比之下,嫉妒带有的愤怒更容易被社会认可(Parrott & Smith,1993)。第四,两者激活强度不同:嫉妒通常比妒忌更强烈(Salovey & Rodin,1986;Parrott & Smith,1993),这可能与两种情绪的社会认可程度有关,不被认可的妒忌自我报告的评分较低,较为认可的嫉妒则评分较高。

研究者们同样区分了妒忌跟其他可能混淆的相关概念(Miceli & Castelfranchi,2007; Smith &Kim,2007)。首先,妒忌带有敌意成分,而渴望(longing)不含敌意。其次,妒忌通常针对比自己优秀的个体,而怨恨(resentment)不需要社会比较的前提背景,也未必要针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最后,妒忌是一种带有敌意的消极体验,而钦佩(admiration)则是一种不带敌意的积极情绪。

1.2 特质妒忌与情景妒忌

许多研究者都论述过妒忌的测量问题(夏冰丽等,2008; 杨丽娴,张锦坤,2009),不过他们针对的通常都是特质妒忌。的确,不少心理学家都是从特质角度看待妒忌,把特质妒忌(dispositionalenvy)界定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并编制了相应的量表(Gold,1996; Smith,Parrott,Diene,Hoyle,& Kim,1999)。特质妒忌量表(DispositionalEnvy Scale)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能够预测人们对于他人优越的妒忌反应,很少受社会赞许的影响(Smith et al.,1999),因而在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e.g.,Froh,Emmons,Card,Bono,& Wilson,2011; RodriguezMosquera,Parrott,& Hurtado de Mendoza,2010;Parks,Rumble,& Posey,2002)。其他的特质妒忌测量工具还包括约克妒忌量表(York EnviousnessScale,Gold,1996) 和员工妒忌量表(Vecchio,2000)。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zonghexinwen/2020/1015/531.html


上一篇:世界精神卫生日: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将开展主题
下一篇:心理测试哪一碗鸡蛋羹最嫩滑测你的人生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