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孩子做事为什么喜欢拖延?看心理学专家,如何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早上7点,磊磊的闹钟响了,20分钟之后,依然赖床不起。妈妈进入她房间,开始了第一次抱怨:“都几点了,你还不起床?又想迟到吗?”10分钟后,当磊磊妈妈再次夺门而人时,磊磊

早上7点,磊磊的闹钟响了,20分钟之后,依然赖床不起。妈妈进入她房间,开始了第一次抱怨:“都几点了,你还不起床?又想迟到吗?”10分钟后,当磊磊妈妈再次夺门而人时,磊磊正在赖洋洋地穿着上衣,妈妈第二次抱怨也紧跟起来:“你做什么都这么慢,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又过了10分钟,在厕所洗漱的磊磊终于逼得他妈妈河东狮吼:“你这是要气死我吗?你天天迟到让我多丢人,你知道吗?”磊磊面无表情地应对着妈妈的疯狂与焦躁,之后,他拿起书包,看都没看一眼餐桌上的早餐,就无声地离开了家。妈妈气得浑身颤抖却毫无办法。其实,半年前磊磊被查出患有轻度自闭,每天与父母都只是说上几句话。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独立自理能力时,被鼓励和认可很重要。可惜很多严厉的父母不停地催促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幼儿在洗漱、穿衣、吃饭时无法体验到拥有独立能力的快感,仅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而做,他获得自我满足感的能力慢慢削弱。时间久了,这种孩子会产生一种自责心理和“愉悦反抗”的心理冲突。

拖延会带给类似于磊磊这样的孩子快感,短暂的不听话让他们享受到自由的快乐,而同时他们又会被自己认同的“害怕被惩罚”的感觉转换为自责。拖延习惯形成时间长了,会让孩子缺乏创造力、自信力减退、对事物缺乏兴趣、自闭,甚至会产生厌学、厌世的反叛情绪。

01.父母的“过度责任感”导致孩子“拖延”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严厉苛责的父母往往会养出“拖延症”的孩子,即你越是事事争先、时间观念极强,你的孩子越有可能患上“拖延症”。因为严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如果孩子对于家长的命令不想执行和完成,就会采取拖延的方法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拖延,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被动攻击的行为,以此来反抗他人对自己的控制。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认识到,轻微的拖延是完全正常的。毕竟,待在舒适区是人类的天性。

正确的做法:

控制欲强的父母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压督促和强制完成并善于以自己的视角为孩子规划未来。想让孩子不把“拖延”当作反抗高压父母的武器,父母学会放手,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心,这种责任感的培养应该从孩子3岁拥有了独立意识就开始。而责任感的培养,核心之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成长的标志。在家庭生活中,作为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发言权,并让孩子自己选择并要承担后果。

此外,作为父母应该明确界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可以被接受,哪些行为不能被接受。一旦孩子越界,必须要给予惩罚,以提高孩子的自律性。以培养孩子“准时”为例,可以给孩子一个时间限制,把守时的任务交给他自己:当你的孩子半夜12点依然在磨蹭而没有完成作业时,就强迫他必须睡觉,因为他破坏了最底线的睡眠时间,到了第二天,他必须独自去承担没有完成作业的惩罚。

受罚之后,他会意识到磨蹭带来的忐忑与责罚感。这种适度惩罚对缓解孩子的“拖延症”往往事半功倍。

02.成人的反复催促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快点穿鞋”,“快点吃饭”,“快点穿衣服出门”孩子每天生活在我们的“快点”之声催促下,每天有无数个快点冲击着他们的双耳,以至于他们已经自动屏蔽这种声音了。有的时候他们本来想去快点做的事情,会因为父母不断催促,产生逆反心理。明明听见了,可是就是不去行动。

03.家庭生活缺少规律和规则。

很多家庭并没有把重要的事件养成习惯,建立规则。比如规定每天必须上床睡觉的时间,起床的时间,刷牙的时间等。这些都是养育孩子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可是家长们并没有重视起来,比如:

有一天,当孩子有的时候因为想看动画片不想按时去刷牙,而这一天你恰好没有事,你会觉得没什么,那就看一会吧。可是等到第二天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孩子仍然想看动画片不想去刷牙,这个时候你就暴躁了,你数落孩子拖延、磨蹭、不遵守时间规则,可是你没有想到这种后果恰恰是你先没有规则意识才造成的。

所以,孩子拖延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是一位父母,恰巧也正在为孩子的拖延感到焦虑,请你一定要仔细分析孩子拖延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有解决问题。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zonghexinwen/2020/1109/638.html


上一篇:心理疲劳期,要这样科学度过!
下一篇:双战丨天津师大心理学部成功举办眼动追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