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心理科学进展
曾用名:心理学动态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671-3710
CN:11-4766/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489796
被引频次:13145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心理学
“
这个时代很希望你是个机器人。
但是如果你还太不懂得爱自己,把自己当机器用,把自己当工具用,过分压榨自己,只会引来心理和身体的反弹。
”
我发现这两年,大家对“丧”这个状态,越来越能接受,也越来越通透了。
在最新一期的腾讯新闻栏目《巅峰》中,“丧”的代表人——李雪琴说到:
适当的丧,能更有效地防止年轻人情绪崩溃。
丧是给自己的缓冲,丧一下更能让自己放松。
从心理咨询临床实践的角度来说,这些观点我也甚为赞同,也对这种“丧得坦然”表示认可。
正如李雪琴在栏目中所说:
「这个时代我们的工作量是我们妈妈那个时代的人不可想象的,面对的信息可能也是上几辈的人无法想象的。」
各种996加班制度、结婚买房养娃压力、容貌焦虑落后焦虑等等,都让现代人的神经更加紧绷。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处理这些工作和信息、如何适应这种信息化工业化的环境,就可能需要独特的适应方式。
如果还死死遵守以前的标准,我们很容易被卷入到高速运转的信息世界里,迅速耗竭;
并因为自身的能力难以应对外界的要求和速度,而感到焦虑不安。
此时,允许自己丧,更像是一种隔离,一种边界。
可以把外面的世界和要求暂且扔到一边,看起来不上进、像废物,但却是一种难得的休息。
就像前段时间,被网友戏称的“网抑云”,每一首显示 999+ 评论的音乐下面,是无数人的情绪出口。
在现代人身上,普遍出现的丧,可能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调节和适应。
甚至可能只是在一个不怎么“正常”社会里,我们发展出来的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
丧不仅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出现。
它在发达国家早就出现过,甚至可以说,它的出现跟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而允许它的存在,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1)允许自己丧,是“工具人”们的喘息
借助于高科技,我们的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更新换代非常快,完全颠覆了前人的生活方式。
但遗憾的是,科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似乎并没有解放人类,反倒让人活得更加疲惫和沉重。
科技的发展不仅产生了更多的工作,而且要求你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
在一线城市,加班几乎是常态,很多互联网公司,不仅提倡996,还用各种算法,来督促你的效率提升。
同时,通讯的发达,让工作变得灵活。微信群一响,即使是深夜和休假,也得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不客气地说,很多年轻人其实活得像头驴,每天机械地拉磨,除了睡觉和吃饭,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
这个时代把你工具化,它不需要你具有什么人性,只需要你不停运转就行。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丧、抑郁、焦虑正是一种人性的自然反应。
当我们受不住的时候,允许自己丧,反而是一种调整和休息,是信任自己心理和身体的反应。
允许自己丧,才能允许自己暗自与外界这些永无止境的工作和要求划清边界;
从高度紧张和信息过载中脱离出来,像个人一样去喘口气,好好休息。
日剧《我要准时下班》的主角东山结衣,面对别人对她准时下班的质疑,斩钉截铁地回了一句:
“你觉得我想出人头地吗?”
比起出人头地、成为精英强者,“朝九晚六,准时下班吃小笼包才更开心”。
对工作间断的丧,才能让她活得像个人,能对活着、对生活保持一些期待和乐观。
(2)允许自己丧,是一种对主流的叛逆
丧,是对全民高度积极上进、过度追求成功的鸡血生活的一种叛逆。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都处在一种高度统一化的价值追求里,那就是成功。
准确地说,是:要比别人更成功。
这种成功和攀比,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统治了所有人的人生意义,规划了所有人的人生模版。
很多人把自己当成了工具在使用,不得不配合996、配合着陪娃写作业写到深夜。
为了追求成功,很多人的生活,变得过于狭隘、无聊、空虚,且千篇一律。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xlkxjzzz.cn/zonghexinwen/2021/0301/729.html